痠痛貼膏藥布 小心面腫昏迷
【神經末梢】( Nerve Ending)
外圍神經系統的末梢部份,神經細胞就是借此和體內各種組織或器官聯繫,可分感覺神經末梢和運動神經末梢,前者接受外界或體內刺激,後者則把神經衝動傳播到肌肉和腺體組織,令它們運動和進行分泌。
乜人不宜使用?
•孕婦
•小童
•濕疹患者
•過敏體質人士
正確使用膏藥布
•使用時間約 8-12小時
•貼膏藥布期間忌吃生冷食物
•盡量貼在沒毛髮的皮膚上
•別重複多次貼在同一位置
•撕開膏藥布後應清洗皮膚
•可剪一小塊貼手測試反應
•若出現皮膚過敏,應即時停用膏貼
膏藥布可能引起的反應
•紅疹
•面腫
•口腫
•呼吸困難
•心跳加速
•喉嚨腫脹
•死亡
•蠶豆症患者可引發急性溶血現象,導致身體組織死亡及昏迷
有機會急性溶血
「蠶豆症」( Favism),全名「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」( Glucose-6-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),又稱「 G6PD缺乏症」,是常見的先天性代謝疾病,現時全球約超過 2億人罹患此症,暫時無法醫治。那跟使用膏藥布有何關連?原來患此症的人吃過蠶豆後會出現急性溶血現象,即紅血球不正常分解,由於紅血球負責傳送氧氣至身體各部位,嚴重的溶血反應可引致身體組織死亡,昏迷甚至危及生命,因而得名。註冊中醫師彭明慧說,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原為紅血球中一種正常酵素,功能是減少紅血球受氧化侵襲時不被破壞!患有 G6PD缺乏症的人,除了進食蠶豆會出事外,「當患者接觸到如薄荷、樟腦等物質時,都同樣會造成急性溶血現象!」所以含此類成份的膏藥布,對患者來說是個偌大的健康陷阱。
蒙蔽神經末梢
走進店舖貨架,隨意找來幾個品牌的膏藥布,看看背後的成份資料,都會發現含樟腦( Camphor)和薄荷醇( Menthol),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指出,坊間有售用以舒緩肌肉痛症和治關節痛的膏藥布都會有這兩種成份,「樟腦係令膏藥布有種味道,而薄荷醇就令用者有凉快感覺。」他認為,這些膏藥布雖然能夠暫時舒緩身體痛楚,但「心理功效」多於「實際功效」,「薄荷同辣椒膏藥布,兩樣都係以冷同熱去蒙蔽神經末梢嘅痛楚感覺,再加上味道,令用者心理上覺得患處唔再痛,其實無醫治效用!」他還說各種膏藥布都有藥性,用者可能會事後出現藥物敏感;記者買了 6款不同牌子的膏藥貼,發現當中 4款都有英文字 Salicylate,崔俊明說:「 Salicylate即水楊酸,呢幾款牌子含嘅『水楊酸甲酯』同『乙二醇水楊酸酯』等,都係同一類成份,膏藥布就係靠佢嚟止痛,而用者就正正對呢種物質反應過敏。」
真實個案
發炎紅腫求診 4次
■出現藥物敏感的患者,皮膚會出紅疹。
現年 39歲的阿恒, 10年前曾遇到一次使用膏藥布的慘痛經歷。當時他因做 gym時不慎扭傷膊頭,於是購買膏藥布貼在兩邊膊頭。「貼咗大約 3個鐘後就出事,初初覺得膏藥布貼嘅位置好熱同好痕,於是我立即將佢搣走,發現皮膚表面已經紅晒,於是我用水清洗。」以為情況有好轉,豈料一覺醒來發現未有改善,遂求醫了解,「醫生話因為我對膏藥布有藥物敏感,毛孔全部閉塞晒而且發炎,要打針同搽藥膏先消腫,真係無諗過會咁!」結果前後共求診四次,花了二千元,自此以後從未再用膏藥布。
孕婦有流產危機
中醫師彭明慧則強調孕婦不適宜使用,因絕大部份膏藥都有「破氣、活血、化瘀」之用,入藥的以紅花、田七、乳香、沒藥等成份為主,「若破咗氣,身體就會虛弱,如果係孕婦就有可能因為子宮收縮而造成流產,所以孕婦應該禁用。」
肩骨禺穴特效治五十肩
遇上肩頸痛,其實不一定要貼膏藥布,按穴位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,所說的正是肩骨禺穴,骨禺者,即骨間凹隙之意,此名出自西晉學者皇甫謐所著,現存中國最古老的針灸專書《針灸甲乙經》,書中亦標示了取穴方法:「在肩端之上,斜舉臂取之。」將手臂張開,在手臂峯後下方所呈現的凹陷處就是肩骨禺穴;然而坊間針灸參考書有另一個取穴方法,將手臂屈肘平舉,在肩端關節間出現兩個凹陷位,前方的小凹陷正是穴位所在。找到穴位後,下一步就要熟知按摩法,用另一邊手的拇指、食指和中指,以拿揑方式按穴,每天早晚各一次,每次 3至 5分鐘;或者可以用另一方的中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,會感到痠、痛、脹、麻,左右兩邊按 1至 3分鐘,就有助舒緩肩周疾病,包括五十肩,皆因肩骨禺穴又是「五十肩」的特效穴。
肩骨禺 |
可使用微電流SPA機在肩骨禺穴按住3~10分鐘便可 簡易、快捷 |
主治:五十肩等肩周疾病、中風、偏癱、高血壓、多汗症、除濕氣、疏通經脈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