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

經絡分析儀原理

經絡能量分析儀

從皮膚電能特性看經絡與良導絡應用之價值:經絡運行氣血,外通皮膚,其穴位具有通導作用,因而誕生近代研究學者從皮膚通電現象來研究經絡和穴位之關係。


以(中古義雄博士—日本京都大學生物系教授)所研究之良導絡測量法,是以外加固定值微量之電流,測定皮膚的導電值,直接測定皮膚電阻。



依此方法提出所謂(電透點)或(良導點)的存在與穴位關係,雖然這些良導點有些與經絡穴位位置相符,也有些並不一緻,依據(中古義雄)所提出的「良導絡」與國內研究單位所作之研究,得到了【大緻與典籍的經絡一緻的分佈路線】。



另外一些研究也證明,某些皮膚導電量的高低與解剖部位有相對之關係。研究結果也顯示,皮膚穴位溫度的分佈情況與導電量也有一緻性。



醫學院內所作之研究顯示,原穴皮膚導電量與五輸(井,榮,腧,經,合)等穴的平均值是近似的。【所謂之五輸穴為經絡理論中,每條經絡皆有五個穴位可依季節配合來使用,在靈樞經中解釋說:所出為井,所溜為榮,所注為腧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,意為;經氣之原為井,經氣動出為榮,經氣灌注為腧,經氣所過為經,經氣所入為合】。



這些研究例顯示,穴位皮膚電流量的改變,會因内髒機能活動改變時,相對應于經絡穴位皮膚探測點的電流量也會發生變化。



由于在各種研究上所觀察到的現象,對于良導絡與穴位反應點的不完全一緻性結果,因此國内某些學者對于良導絡研究的結果顯現了不同的看法,一種意見則認為;皮膚導電量和皮膚電流反應了機體正常與不正常的機能,它與經絡穴位之間表現了某種程度的一緻性,可看成是一種" 經絡現象 "。

雖然測定的結果非常複雜,如果考慮各條經絡上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,就可從複雜的數字中看出一定的規律,歸結出經絡的(浮沉)(擴散)(蠕動)等,活動方式。



還有據此推斷;經絡是人體内生物電軸現象,是電的通路,以獨特的電子脈沖沿着特定路線循行的電磁波,穴位則是連結體内外通電的門戶。



通電量最大的地方,皮膚上的電能活動反應了人體内電磁場的作用。



在傳統中國醫學理論中,人體的磁場與宇宙的磁場相關,宇宙間的變化就可以反應在經絡電能的變化上,中醫學所謂的(氣),就是現代的電磁現象之一種。



雖然也有持相反的意見認為:皮膚導電量和皮膚電流的測試,首先在使用法上就受到許多物理因素的影響,因此測定的過程與結果變化很大,其次在理論上而言,皮膚導電量和皮膚電流的測試可能隻是反應了表皮組織的變化,不能代表其與深入筋肉的經脈能相對應,因而持懷疑其準确度與适用性。



然而;不管皮膚電能現象能不能夠反應經絡,多數學者的意見認為穴位上皮膚電能現象是由神經系統參與調節的。根據經絡測定的結果,當相對應器官活動增強時,原穴電位會增高,若器官經由摘除,或經絡線路經過的地方組織有破壞,則相應經絡原穴電位會降低,甚至數據為零,從這些現象的觀察,研究者認為原穴的電能變化,是依髒器存在及活動情況,以及經絡聯系狀況而決定的,除提出(經絡實質是人體内生物電能的通路)看法外,也認為,從組織器官發出的電流,依其強度和量等特性,沿着特殊導電通路行走,縱橫交叉,遍布全身。



至于作為電路的具體導電組織是什麼,他們認為;身體内任何組織均可導電,因此;應考慮這個導電通路組織的多樣性,即多種組織作為導電介質的作用。這樣行成的經絡系統是獨立存在的。它與神經系統有密切聯系,但并不等于是神經系統。



經絡學說源自于中國,自『馬王堆帛書』以至『皇帝内經』以降,幾千年來已成為中國醫學的經典桂冠,也是最有預防醫學概念的治療方法,經絡與針灸學為日本學者導化為「良導絡的應用」,應可視為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融合。

經絡學說也是中國數千年來醫療經驗的總結,古代醫學家在臨床醫療中所觀察到人體在病變時所出現的各種症狀,以及在治療上所取得的效果,發現人體所存在的各種規律性現象。



例如;刺激身體表面的特定部位可以治療某些體表或内髒疾病,相同的,當内髒功能發生病理變化時,也會在人體反應出不同的症狀。



而各内髒系統有時會相互影響,使疾病的發展,轉變等,有一定的過程可尋。



經絡學說在于"人體内所存在的經絡系統 "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。經絡對于人體内外,表裏,上下,左右都有聯系作用,如:古文【靈樞。海論】中提到:(十二經脈者,内屬于髒腑,外絡予支結,…。)等,即以清楚詳述内髒與體表所相互聯系的親密關系。



簡單而言,經絡者【即溝通内髒與内髒之間,内髒與體表之間,體表與體表之間,統合人體組織所構成的功能與活動】以此來說明人體各種生理功能,病理變化及症候分類的學說。



依據此學說而形成各種之治療方法,如;針灸,推拿,按摩,刮砂等…。



因此對于良導絡之應用層面,作為提供生理機能狀況之測量與說明工具,并不限于使用者必須應用何種方法來改善或治療方式之限制。



此套系統發明至今已将近半個世紀,對于有志研究中國醫學的人士,可提供一有用之數據與參考值。而對一般大眾或從事健康服務業者,更可簡易的透過此系統,來提升本身對生理機能變化的參考,提供新的服務方式與產品配合。以中古義雄博士理論依據的良導絡診斷系統,經五十年來的發展,在經驗累積的相關實據上,有其特定的價值與準确性,以其作為傳統中醫診斷的輔助工具,實為一良好理論經驗基礎之科學工具。



而中古義雄 博士 畢生所推廣的「良導絡自律神經調整治療法」,是透過「良導絡理論」來調整自律神經的治療法,因此應該将良導絡的診斷,視為(自律神經反射作用的診斷)透過經絡理論予與确定治療方向的一種治療法。



皇帝内經【靈樞 。 經別】所載;" 夫十二經脈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……。。,經絡學說應用到生理,病理,診斷,治療的各個方面,其中包括長期累積起來的,大量的經驗法則與數據,其中許多是無法以目前既有科學知識所能解釋的,或者說還未被現代醫學所發現,這也是良導絡探測系統所能提供的中醫科學化的方向吧。關于經絡理論中的 經絡與穴位,長久以來一直是研究中國醫學的一大困擾與疑問,經絡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到目前為止都隻有對實驗觀察的現象,而沒有完整的定量數據可證明經絡的實質。



其中以中國大陸(中國中醫研究院-針灸研究所)張維波副教授所提出的理論可能最為接近經絡的實質假設。張維波所提出的假設為:(經絡是一種存在于組織間當中的,具有低流阻性質,能夠運行組織液,化學物質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質通道)。



因為此假設能适切的解釋了現代經絡研究的種種成果與現象。若此理論符合事實,則以良導絡作為經絡體表反射的一種證明,則良導絡測定的可參考性自是無庸置疑的了。良導絡系統的發展也是透過多年的臨床研究,才發現人體各種内髒器官的疲勞,興奮,弛緩,障礙等狀态都會系統性的顯示在末梢神經,因此求其全部的平均值就可以用科學的方法,計量出其統計數據,可用來提供診斷的準确性,同時也避免或減少診察的錯誤。



譬如說:當内髒發生急性障礙,有發炎情形時,末梢神經則顯示興奮(+)狀态,若是炎症慢性化,末梢神經的興奮性就會降低并顯示弛緩(-)狀态。這種狀态使用良導絡探測系統可清楚的計量出來。



此種方式除可避免誤診外,可快速的得知受測者體質機能狀況,還可幫助早期發現沒有自覺症狀者(如肝腎功能減退)的病症及早預防。使用良導絡診斷的另一個特點是,能夠經由患者的改善情況,透過良導絡的檢測而得知其效果如何。良導落的測量位置在于雙手,雙腳的神經末梢24個部位,我們把這些良導點取名為【代表測定點】。經由實驗結果而選擇的12個測定點中,有8個為針灸學中之【原穴】,原穴為針灸理論中,髒腑經絡原氣駐留的部位(屬于五輸穴之腧穴或稱為原穴),主治五髒六腑諸病,皇帝内經-【靈樞】内文記載有---『五髒有六腑,六腑有十二原,十二出予四關,四關主治五髒,五髒有疾,當取十二原』 古人醫學經驗已知十二原穴為調理先天元氣的要穴,其穴多在四關附近(手腳腕踝關節處)



分析數據圖示
而測定點與原穴相同者如下:

I,良導絡十二測定點與原穴對照表

H1 = (肺) 測定點(太淵)手太陰肺經(原穴)

H2 = (血管)測定點(大陵)手厥陰心包經(原穴)

H3 = (心髒)測定點(神門)手少陰心經(原穴)

H4 = (小腸)測定點(陽谷)手太陽小腸經(原穴在下一穴為腕骨)

H5 = (淋巴)測定點(陽池)手少陽三焦經(原穴)

H6 = (大腸)測定點(陽溪)手陽明大腸經(原穴在下一穴為合谷)

F1 = (脾髒)測定點(太白)足太陰脾經(原穴)

F2 = (肝髒)測定點(太沖)足厥陰肝經(原穴)

F3 = (腎髒)測定點(大锺)足少陰腎經(原穴在上一穴為太溪)

F4 = (膀胱)測定點(束骨)足太陽膀胱經(原穴在上一穴為京骨)

F5 = (膽囊)測定點(丘墟)足少陽膽經(原穴)

F6 = (胃) 測定點 (沖陽)足陽明胃經(原穴)

以上12個測定點,經實驗證明與五輸穴所顯現的興奮性是相同的,對照中醫針灸典籍所謂【病則應十二原穴】,其理論則合科學之原則。



至于測定出來之平均值,如何才能代表正常人之平均數值呢 健康人的電流量到底是需要多少 電流量當然人人不同,也會因年齡,季節,室溫等而有所變動。



年輕人的電流量比老年人偏高,因此依據不同季節與年齡層長期所作的統計,我們以50~100為正常人之生理範圍,在生理範圍内即使平均電流全般的高或低時,也不影響生理曲線圖表的興抑顯示,如此所得之數據便可作為【不問診】之判讀與說明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