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

生技風雲路-張念慈&紅麴清醇膠囊之戰

2011-07-04 工商時報 【杜蕙蓉】
     張念慈在架構了一個堅強的Pharmanex團隊後,為了要將草本植物的傳統配方推進世界舞台,且要一炮而紅,他們設計了一個三大堅持和6S 品保措施的專利製程。

     三大堅持是:絕對安全、有效果,以及品質劃一。6S 則是:選題(Selection)、來源(Sourcing)、結構(Structure)、標準化(Standardization)、安全(Safety),以及實證(Substantiation)六個步驟的制度化。

     張念慈認為,草本植物的品質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影響,從土壤的品質、氣候、雨量、採收的技術、倉儲環境和製造流程,每一個環節都足以影響其效果。而過去西方人對於中草藥的療效一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,原因就在於產品的功效沒有經過科學驗證,甚至被誇大渲染成祕方或是仙丹,導致中草藥市場紊亂。

     因此,架構一個有說服力的安全和有效果的機制,不管是食品或藥品都是最基本的條件,而Pharmanex就是在這樣戰戰兢兢中打出第一棒。

     1995年Pharmanex在順利募集5,500萬美元後,一口氣推出五項新產品,而立下戰功的則是Cholestin、BioGingkgo 及Bio St. John's等三個紅麴清醇膠囊。

     紅麴,是由優質稻米加上紅麴菌發酵而成。紅麴在中國的應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。傳統紅麴的製作方法是先將非黏質米洗淨並加以煮熟,再以紅酒糟、天然蓼草汁和明礬水發酵而成,這種酵母在中國多用來製造米酒、或是作為食物的天然防腐劑。

     有台灣發酵大師之稱的蘇遠志教授,在1970年代時,即因台灣稻米過剩,而利用米做原料,投入紅麴菌和紅麴色素研究,並發現紅麴菌有降低膽固醇的生理活性物質,為我國開創了第一項保健食品,只可惜該領域後來並未繼續被發揚。

     不過,Pharmanex推出的紅麴清醇膠囊,則更因為能促進健康的膽固醇水平,及三酸甘油脂濃度,對心血管疾病的防制有明顯的功效而聲名大譟,使該產品推出一年內,就登上全美年度暢銷營養補充品的前20名。

     為此,也導致包括默克等大藥廠關注,提出Pharmanex的紅麴清醇膠囊應該算是藥品或營養補充品的質疑?它的通路應該是要在一般方式販售?或者必須透過醫院、藥局,經由藥師販賣的爭議?

     由於大藥廠的抗議,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(FDA)開始對紅麴清醇膠囊展開一連串的調查,也讓正在起步的Pharmanex陷入官司纏訟,在當時紅麴清醇膠囊在品質、安全性,以及副作用等議題上,雖然都一一安全過關,但FDA卻認為其作用和機制,應該當作藥品銷售。

     這一場小蝦米(Pharmanex)對大鯨魚(FDA)的戲碼,1999年2月美國聯邦法院第一次判決Pharmanex獲勝,竟然使Pharmanex和產品知名度大開,當時一項針對美國成年人所做的調查顯示,高達60% 的受訪者聽過紅麴清醇膠囊這個名字。

     即使如此,在大藥廠施壓下,Pharmanex即使打贏二次官司,FDA還決定繼續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,後來最高法院認為紅麴清醇膠囊既安全無虞,此事件決定權應由FDA決定。

     最後,FDA希望Pharmanex改變配方,在美國地區的紅麴清醇膠囊以其他菌種加入新配方重新調配,再繼續販售。但這僅只是美國特有狀況,美國以外地區,都還是維持原配方。

     不過,整個紅麴清醇膠囊的事件卻讓Pharmanex愈挫愈勇,在知名度和業績雙雙仰角上升下,吸引不少食品營養業者和藥廠登門尋求合作,最後直銷商如新集團(Nu Skin)以1億3,500萬美元併購Pharmanex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